單反轉型無反的加速主義 :前線攝影師怎麼說?

116559139_4155739997833688_1424526580868991924_o.jpg



最近美聯社宣布和Sony合作,讓全球攝影和拍片記者統一採用Sony的攝影器材,除了反映個別品牌在 #新聞攝影 業界市場佔有率有所變化,也意味傳統 #單反 相機系統 被 #無反 加速取代的趨勢。

或許大家早就意識到這是一個不可抗逆的潮流,無反完全取代單反也許只是時日問題。事實上,過去數十年攝影器材經歷了種種轉變:從黑白到彩色、從手動到自動對焦、從菲林到數碼,這些轉變不但影響了新聞攝影行業的生態,也改變了攝影記者的工作習慣。

20多位前線攝影師,向筆者分享從單反轉成無反的經驗,超過一半是攝影記者,分別來自本地傳統報章、外國通訊社、新興網絡媒體,另外也有拍片記者、香港媒體及外國通訊社的圖片編輯,從事音樂和商業攝影的攝影師等。他們的意見或許對大家有點啟示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WPP去年得獎作品無反比例大升

在此之前,不妨參考一下外國資料。據攝影網站Photolari統計,2020年 #世界新聞圖片獎( #荷賽, #WorldPressPhoto ),由無反相機拍攝的得獎作品比率大幅跳升,從去年僅佔4.4%,增加到今年的 23.7%。

使用兩間傳統相機大廠Canon與Nikon拍攝的得獎圖片比率開始被Fujiflim及Sony逐步蠶蝕。Canon 從 2019年的 46% ,下跌至 2020年的 38%;而 Nikon 則從 37% 減至 26% 。由Fujiflim拍攝的得獎作品從去年比賽的 10% 提升至 16% ,Sony 則從 2.6% 增加到 7% 。

相機型號方面,拍攝出最多得獎作品的頭5位器材,分別是 Canon 5D Mark IV、Nikon D5、Canon 5D Mark III (頭 3位與之前一年排名一樣),第 4位及第 5位則分別是 Fujifilm X-Pro2 及 Fujifilm X100T。值得注意的是,2020年比賽只計算2019年拍攝的照片,因此還未顯示出 2020年前大半年攝影記者器材上的變化。以上資料反映的是全球的趨勢,至於香港情況又怎麼樣呢?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反修例運動加速了攝記改用無反

20位多位向筆者分享的攝影師之中,絕大部分人也認為今天無反相機的性能已能應付日常工作,對笨重的單反器材沒有太大留戀。他們反映無反相機的優點大致可分為個 3類:(一)輕便及機動性、(二)拍攝角度靈活、(三)靜音。其中一個轉用無反的理由頗令筆者感到意外,那是與 #反修例運動 有關 。

自去年6月開始,香港的大型示威活動和衝突場面愈見頻繁,警方大量使用催淚彈(至今超過16000枚)、胡椒噴霧、胡椒球槍、水炮車等武器驅散人群,示威者也以汽油彈和其他物品還擊,前線採訪的攝影記者為了保護安全,都會配戴頭盔、眼罩或俗稱「豬咀」的防毒面罩。

幾位攝記不約而同向筆者表示,他們都是大概去年9月份左右開始改用無反採訪,那正是示威者與警方街頭衝突最頻密的時期,戴上Full Mask面罩後,攝記無法將眼睛貼近單反的 #光學觀景器(OVF,Optical Viewfinder) 觀看現場環境。

美聯社香港攝影記者 #VincentYu 記得,去年7.21採訪上環衝突時他仍是使用單反,但直言自己:「甚麼都看不到,基本上處於一個『全估的狀態』」,促使他後來轉用無反採訪。他亦提到另一個單反的致命缺點,就是Live View反應不快,對焦速度大打折扣,這或許對平常透過OVF拍攝沒有太大問題,但戴上面具後得依賴單反的機背螢幕拍攝,就造成一定影響,他形容好像「少了一半功力。」

在2014年雨傘運動時候,他也使用過第一代無反全片幅相機,奈何當時防震技術還未成熟,以1/125秒快門都會出現手震的情況,追焦性能與今天的新機也差天共地,拍攝新聞並不理想,因此幾年來仍是使用單反為主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與輕便有關的幾個好處

來到5年之後的反修例運動,雖然大部分傳統的傳媒機構提供給攝記的器材,仍是以單反為主,但不難發現,為數不少的攝影師都已使用無反相機採訪。一方面,新興網媒和學生媒體一開始就不會選用單反,另一方面傳統媒體的攝記,也寧願使用他們自己的「私伙」相機,大部分都是無反。

一位圖片編輯提到,自從去年大大小小的示威幾乎每天都會發生,落場採訪的次數變多,自己本來揹着重甸甸的單反,但後來「逐漸變成使用無反,因為非常輕便,返唔到轉頭。」攝影記者阿凱就指,自己「身體負荷不了,長時間掛部磚頭在胸口」。

除了採訪次數愈來愈頻密,加速了攝記對於器材輕便的追求,這些抗爭活動本身也變得不可預測,有時「快閃」地出現一會,有時維持一天一晚甚至更長時間,有時同一天有多個地區發生,攝記們每天疲於奔命地採訪,一位記者形容當然希望器材能夠「輕得1克得1克」。

去年多次返回香港採訪、現在身處日本的攝記Viola說:「對於拍攝抗爭,日行三萬步、經常要『喪跑』,輕便很重要。」負責拍片的新聞攝影記者Yuri 也表示,以往用單反拍新聞經常要攜帶三腳架,費時失事,隨着近年無反防震技術的提升,手持也可以拍出較為穩定的畫面,令他可以在一些無法使用腳架的場合拍攝,也可以用handheld的方法帶出臨場感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靜音與降低被攝者的戒心

無反相機更加輕便的機身,也意味着拍攝角度與靈活性的增加。不少攝記指出,在擠湧環境用無反可以很輕易地舉機拍攝,配合可調校角度的翻揭式螢幕,也可以拍攝到從前單反難以拍到的攝影角度。Vincent Yu說,無反讓他可以單手操作,「角度延伸至少超過一半。」他舉例說自己拍攝過一張小孩被警方拘捕的照片,正是透過警察雙腳之間拍攝。

衝突場面以外,攝記工作經常要拍攝 #新聞配圖,他們認為雖然單反看起更「專業」,較為匹配大眾對於攝影記者的工作形象,但這也是個缺點,容易引人注目和感到「來勢洶洶」。相反,無反相機體積較細,能讓被攝者戒心減低,能夠拍下被攝者相對自然的畫面,「不會因為器材過大而令到被攝者感到壓力。」

靜音對於攝影師來說也非常重要,有別於單反拍攝時響亮痛快「啪啪啪啪」不絕的快門聲,無反相機拍攝時寧靜得多。攝記阿威提到:「從前(用單反影)桌球要打完一球才可以拍攝。」避免聲響影響運動員表現。其他攝影師也指出,在某些環境工作靜音是必須的,例如在現場收音的訪問影片、電視LIVE直播、電影劇照等工作,靜音也讓被攝者的戒心降低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使用兩種品牌心態稍有不同

筆者發現,使用Fujiflim或者Sony無反的攝影師在心態上稍有不同。使用Sony的攝記大多數使用全片幅無反為主,部分相機具有更高像素和Dynamic Range,加上某些Sony器材的連拍速度和對焦能力已比起傳統單反更強,部分攝影師認為拍攝起來有種更「準確」的感覺,照片後製空間也更具彈性。有攝記表示,他們有時會刻意使用APS-C鏡頭,以更輕便的器材,拍攝到等效焦距更闊的範圍,如需要事後裁切,照片也有足夠像素應付出版需要。

使用Fujiflim的攝影師多數使用是APS-C片幅的無反,他們傾向追求一種方便性。其中一個他們最欣賞的地方,是照片和影片直出本身已有不錯的顏色,無論攝影還是拍片都不用花費太多的時間作後期處理。相比起Sony全片幅相機,Fujifilm APS-C鏡頭輕巧,機身有更user friendly的操作。雖然Dynamic Range和後製空間及不上Sony,但正如Yuri所說,「新聞就是要快,後製空間比較不重要。」

對於幕後處理照片的圖片編輯來說,兩個品牌又有甚麼不同呢?一位香港媒體的圖編向筆者吐苦水,「我對攝影記者轉用無反的意見是,要更加熟習幫相片除塵的技術,以及要重新調節對相片色調的喜好,完。」某品牌照片色彩還有不自然的地方,另一個標榜模擬菲林效果的品牌,就有機會令個別攝影記者的照片與其他攝影師不一致,令圖編事後需要處理。

在除塵方面,熟悉攝影業界的Paul對無反仍抱有疑慮,他說:「除非記者全程可以不換鏡頭」,否則無反相機依然會容易產生入麈的情況,大部分市面上流行的無反相機不能夠關閉快門簾(暫時只有Sony a9ii、Canon EOS R 和R5有此功能),除了對攝記帶來影響,也增加了圖編的工作量。那位處理大量照片、勞苦功高的圖編也指出,無反在低光對焦的準確度仍及不上單反,示威活動經常在黑夜發生,攝影師或許可以留意,別那麼「腦定」,不妨多按幾格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單反仍有價值之處

當然,單反仍有一些優勢未被無反取代,尤其在電量、鏡頭群完整、整體操作等方面依然佔優。然而,不少攝影記者都認為,兩者的距離已經漸漸收窄。熟悉器材的Chris表示,無反在這5年間相位對焦(Phase Detection Auto Focus)和AI辦識技術都漸漸追上單反,「美聯社和Sony合作,Sony可以借機開發於新聞攝影適用的AI技術,穩坐新一哥地位。」

此外,不少攝記喜歡使用機背對焦(back focus),Vincent指新一代無反,機背可以用作對焦的掣位增大,也是他轉系統的理由之一。有攝記也指最新旗艦型號的無反已經大大改善了電量問題,足以應付一整天工作。一位圖編認為:「無反仍存在rolling shutter 和拍攝光管時出現的light banding問題,解決了之後,單反再無位置。」

對攝影師來說,單反和無反其中一個最大的差別之處,在於光學(OVF)與電子取景器(EVF)的不同。有攝影師認為,只要無反的電子取景器和螢幕都準確,「影黑白相已經係完全兩個世界」,影彩色也能更方便地看到光暗和色溫,能夠在拍攝時馬上知道照片效果。不過他稱,「但工作以外似乎又太過理性,少了份樂趣。」

幾位攝影師都說,拍攝一些著重「瞬間」(moment)的畫面,單反可能會較適合。需要長時間集中觀看取景器的工作,例如是體育等,單反會比較不傷眼睛。有攝記形容,單反拍出來的照片有一種「#直觀感」,又有人稱為「#凝視感」,在拍攝過程中較能確定自己拍到甚麼似的。

對於拍攝衝突場面,或許最重要的一點是雖然單反笨重很多,但始終機身比較「硬淨」,正如攝影師Jimmy直言:「單反防撞防水能力肯定完勝,唔會驚落雨同水炮。」而無反的耐用性和防水滴性能還未知道。
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
結語:「會思考的人用傻瓜機都有內涵」

隨着相機科技進步,有人認為會影響攝影師的心態,對焦性能、連拍速度、AI辦識、會使人變得愈來愈缺乏思考和懶惰,幾乎閉上眼睛都可以拍照,對此攝影師們又怎麼看呢?拍攝了30多年的Vincent Yu說攝影人應該順應潮流,「客觀上科技進步令攝影師帶來優勢,應該去學習和適應它。」那位資深的圖片編輯就指出,其實「無論單反無反,都可以一樣忽略思考地按快門。」最後Viola說得最直接,她笑道:「不思考的人,無論用中片幅還是iPhone都是不會思考,思考的人用傻瓜機都會有內涵。」

最後想說,過去一段時間本專頁向大家介紹過一些反修例運動的精彩作品,收到照片後筆者作為圖編職業病都會好奇查看EXIF資料,發現當中由無反和單反拍攝的都有,但拍下歷史重要事件和獲得大獎的照片,部分其實是來自最入門或者較為陳舊的相機,或許還是要老套地說一句,相機背後的人比用甚麼相機重要。

攝影:AP
撰文: #難分

或者你有興趣觀看:

【攝記 #馮凱鍵 - 景觀照紀錄理大遺下的魂魄】
https://bit.ly/3jS7weB

【 「紅媒」攝記鏡頭下的 #721元朗襲擊】
https://bit.ly/32Lrstz

【攝記Sam - #721元朗襲擊 傷者的肖像】
https://bit.ly/2DoGbzE

【香港抗爭照獲獎 港產 #戰地記者 的回信】
https://bit.ly/30dVxjz

【7.14 #沙田新城市 示威廣傳的照片】
https://bit.ly/2XfnKVd

【專訪攝記 #陳朗熹 - 用相片對抗記憶消逝】
https://bit.ly/3hWRy0G

#攝記 Jeff - 抗爭的美麗就如曇花】
https://bit.ly/3ghVetB

延伸閱讀:

The Cameras That Shot the Winning Photos of World Press Photo 2020
https://bit.ly/30fb2rn

Canon’s 5D DSLR Line is Dead: Report
https://bit.ly/2EkJZ5z 

如果你覺得文章有價值
可以買杯咖啡支持難分

Buy me a coffeeBuy me a coffee
難分

過去幾我都在寫攝影,有時我不清楚自己是攝影人抑或寫作人。後來我想不要緊吧,有時拍照,有時寫作,有時寫攝影或其他,這樣也不錯。

Previous
Previous

Magnum相庫售賣兒童性剝削 照片惹爭議

Next
Next

「紅媒」攝記鏡頭下的721元朗襲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