攝影讀物 #2:Gordon Parks - 面對不公義,你會為此做甚麼?
著名攝影師 #戈登帕克斯 (1912-2006)攝影集《#TheAtmosphereOfCrime 》於今年初夏推出,照片紀錄了美國1950年代晚期,警員在巡邏、調查、拘捕、審問犯人時的種種狀況,揭露出整個刑事司法系統,由執法到囚禁,至今仍為人詬病的種族歧視問題。
是「犯法就是犯法」?抑或犯罪背後有其社會背景、經濟和政治因素?所謂「執法者」和「犯罪者」身份又是否如此黑白分明?在 #BlackLivesMatter 運動蔓延全球今天,新書正好讓讀者重新思考這些問題。
1957年,正值二次大戰結束十多年後,嬰兒潮世代( #BabyBoomers )長大成人,大眾非常關注會這批年青人,特別是黑人和其他少數族裔,會否在社會上引發起新一輪「犯罪浪潮」。《 #LIFE #生活 》雜誌在這樣的背景下進行了「美國罪犯世界」專題報道,分為6個部分,第一部分《#罪案的氛圍》由Parks拍攝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朦朧隱去疑犯的樣貌,清晰展示執法者神態
Gordon Parks 身為該雜誌的第一位非裔美籍攝影師,展開6星期的旅程,從紐約、芝加哥到洛杉磯,他穿梭於昏暗街角、犯罪現場、警察局和牢獄之間,拍攝陰影底下的地下秩序世界:充滿幹勁的警員踢門突擊搜查單位、疑犯手上拿着槍枝的剪影、被捕後打指模的動作、執行死刑後空空如也的電椅、毒癮者於手臂上針孔的近拍照片、停屍間工人叼着煙拉出槍殺案受害者的屍體等畫面。
Parks共拍攝了300多張照片,《生活》選取了12張照片,刊登成共8頁的圖片故事。相中疑犯來自不同種族背景,但執法人員幾乎清一色都是白人。這是Parks極少數整輯使用彩色拍攝的照片,他在自然光底下,巧妙地運用構圖、剪裁、背光剪影和淺景深等手法,隱去相中疑犯的樣貌和身份,同時清晰地展現出白人執法者的狀態。
照片有呈現一種迷糊朦朧的感覺,正好配合原文題目和書名atmosphere,似是一種犯罪的氛圍,多於直接拍攝罪犯本身。使用這種手法,或許代表他對於「罪犯」和「執法者」的身份有所質疑,罪案與背後的種族、貧窮、政策等問題如何交織在一起,也可能與他的個人經歷有關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歷盡歧視的成長背景
1912年,生於美國中部州份堪薩斯一個農夫家庭,Gordon Parks是15位兄弟姊妹最小的一位。他自幼便面對貧窮、飢餓和種族歧視問題。美國內戰過後 #黑奴解放,非裔美籍依然歷盡歧視,甚至性命不保。在1877年至1950年之間,全國有超過4400人被私刑(#lynching,通常被吊在樹上或高處殺死),當中超過3000人是黑人(實際數字或許更多,這只是報載的人數。)
11歲的時候,3位白人男孩明知道Parks不會游泳,仍把他掉進馬馬頓河(Marmaton River)中,讓他險些送命,Parks潛下水中直至遊到岸邊才避過一劫。14歲的時候,Parks的母親不幸離世,年紀小小的他搬往明尼蘇達州與姊姊和姐夫同住,但不久,便因姐夫不歡迎他而流落街頭。幾年間,他做過許多工作維生,待應、歌手、鋼琴手、甚至是幫人攜帶不知裝有甚麼內容的信封,後來他去到一間紳士俱樂部工作,工餘時在該處的圖書館閱讀大量書籍。
25歲的時候,他開始自學攝影。他在一本書刊中看到 #美國農業安全管理局( #FarmSecurityAdministration )上面 #WalkerEvans、 #DorotheaLange、 #ArthurRothstein、#JackDelano 等人拍攝美國落後地區貧苦大眾的照片,令他深深著迷。幾個月後,在電影院裡看到美國河川炮艦 #USSPanay 在中國長江被日軍擊沉的影片,同樣令他感受到影像的震憾,他在步出影院時就決定,自己要當一個攝影師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加入農業安全管理局攝影計劃
他用$7.5塊美元,在西雅圖的典當店購買了一台 #VoigtländerBrillant 照相機。為他沖曬的職員看到Parks第一卷拍攝的照片後讚賞他,又鼓勵他到百貨公司拍攝時裝攝影,他後來與家人搬到芝加哥開展攝影生涯,一邊拍攝時裝,也開始紀錄惡名昭彰、犯罪率高企的南區( #SouthSide)貧民區。
1941年,在南區拍攝底層生活人民的照片,讓他獲得的朱利葉斯羅森沃德獎金( #JuliusRosenwaldFellowship)為期一年每月$200塊的薪金,在介紹下順利加入了心儀的農業安全管理局拍攝計劃,該局1935年至1944年間,拍攝了大量美國大蕭條時代郊區貧窮人口的生活面貌。
在紀錄片《 #HalfPastAutumn: The Life and Work of Gordon Parks》提到,他來到美國首府華盛頓,上司 #RoyStryker 第一天指派給他的任務,是放低相機,先到百貨公司購買上衣,然後在附近的餐廳用膳,再到對面的戲院看套電影。Parks依言去做,但在百貨公司根本沒有人願意服務他,餐廳和電影院也不招待他,待應對他說:「黑人不准在此進餐,如果你想買食物,我可以在後門馬上給你。」看見他回到辦公室,上司微笑問過程怎麼樣,他坦白說出自己遭遇,Stryker問他:「那你打算為此做些甚麼?」(What you gonna do about it?)
Parks 將遇到的種種冷眼和歧視都轉化成創作動力,這段時間他拍攝了大量活在貧窮和邊緣的黑人生活,有天他遇到一位清潔女工,聊天之後詢問她是否願意被攝。對方答應後,Parks著她站在美國旗前方,一手拿着地拖一手拿着掃把,直視鏡頭,成為了反映出美國非裔人艱苦狀況的經典照片。Parks說自己從Stryker身上,「學到了人性和貧窮,也學會了在相機前面的人才是最重要,不是攝影師,因為要是他們不給予你時間,你就拍不到這些故事。」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成為《生活》第一位黑人攝影師
在農業安全管理局結束後,他輾轉為多間公司和媒體自由拍攝。那個年代要數最具影響力的雜誌,其中一本必定是1936年以圖片報道為主的《生活》雜誌。起初Parks以為自己沒有機會與《生活》扯上任何關係,尤其當時該雜誌從編輯、記者、攝影師到讀者群,幾乎全部都是白人,不過Parks決定放手一試。
有一天,Parks貿然來到《生活》辦公室,走進出名強悍的圖片編輯 #WilsonHicks 房間,對他說:「Hicks先生你好。」、「對?」、「我是Gordon Parks,我想你看看我的照片。」、「你是怎樣進來的?」、「就這樣行進來。」、「那你就這樣行出去吧。」 Hicks說自己沒時間看Parks的照片,他也不能這樣闖進來, Parks只好繼續游說,「只看一兩張可以嗎?」後來Hicks果然看了照片,之後還叫幾位編輯一起觀看,大家也認為 Parks拍得不錯,正好他們要籌備關於罪案的故事,就讓他去拍攝。
1948年, Parks於紐約哈林區拍攝年輕黑人幫派領袖 Leonard “Red” Jackson 圖片故事,Parks似乎有一種能力獲得被攝影信任,他深入幫拍攝處刑、吸毒和血戰街頭的場面。也許是時裝攝影的背景,照片充滿暴力,同時看起來有種不衝突的典雅感覺。
這批照片獲得《生活》編輯賞識,雖然照片在刊登時被配以煽情的文字,與Parks原來想揭示黑人罪犯背景的原意不同,令他甚覺不悅,但這個報道令他獲得了成為《生活》全職攝影師的入場券,成為該雜誌社第一位黑人攝影師,拍攝《罪案的氛圍》時,Parks已加入該雜誌差不多有10年時間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「客觀的記者,主觀的心」
有人批評,他在白人編輯和白人讀者為主的雜誌工作,是出賣自己族群。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(#MoMA)策展人 #SarahMeister 就認為,Parks相信作品在這間發行量高的雜誌會帶來最大的影響,白人主流讀者正是他希望教導的受眾,透過自己的眼睛觀看世界,也能人們更仔細地看到社會的真實面貌。
「我是一個客觀的記者,懷着一顆主觀的心。」 Parks這樣形容自己,「我無法不對人們帶着同情心。或多或少,為不能發聲的人訴說故事,為弱者發聲,我透過那樣的方法為自己發聲。」Meister認為, Parks照片能夠探討美國歷史長期以來的 #警暴 問題:「不幸的是,他於60年前拍攝的故事--黑人被警員威嚇、跟蹤、審問、扣上手扣--與當下可怕地相似。」她希望Parks的作品可以讓人們用來與今天的境況作比較,發現一些60多年前到今天仍有的問題。
今次新書收錄47張從未曝光的影像,也包括《生活》原來的報導版面。由德國出版社Steidl和Gordan Parks基金會,在MoMA協助下出版。Meister負責挑選相片,並向基金會購買了50多張照片作為館藏,她說:「這系列作品,讓藝術館更仔細地觀看美國攝影師如何紀錄罪案的歷史。」她覺得, Parks的照片有一種雙重性(durallity),例如封面照片中,一位黑人犯人在監獄抽煙,他一隻手悠然地拿着煙蒂,另一隻手則握住象徵令他失去自由的鐵欄,照片中許多細節都別具意義。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以相機作為武器
1960至1970年代,他拍攝了大量拍攝大量民權、貧窮、非裔美國人和其他被邊緣化人物的故事,「每個人都要面對人性的問題,我面對這些議題的方法是透過攝影。這是很重要的,因為它不需要用文字,就可以展示,所有錯誤但可以改進的事。」正如他在1967年出版的自傳《A Choice of Weapons》中說,「我選擇了相機作為武器」,來對抗不公義和不平等的事情。
值得一提的是,Gordon Parks是那種被稱為「文藝復興人」(Renaissance man)多才多藝的博學人物,沒有受到正規教育,但他好學不倦,攝影成就以外,他還有作曲、書寫、詩作、電影導演多方面都有出眾的造詣。1969年,憑以半自傳小說作品《The Learning Tree》改篇而成的同名電影,Parks成為荷理活第一個黑人導演。1971年,執導《豹子膽》(Shaft)大受歡迎,開創了黑人剝削(Blaxploitation)類型電影的先河。Parks於2006年去世,享年94歲。
活在壓迫的時代,貧乏的背景,充滿歧視的社會環境,Parks仍能透過才能去突破枷鎖,他以相機作為武器,挑戰偏見和歧視。今天的你可能會覺得世界糟糕透頂,但或許可以思考,用手上的相機去做些甚麼。
攝影:Stiedl/Gordon Parks Foundation
撰文: #難分
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—
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有價值,可以買杯咖啡支持難分:
www.buymeacoffee.com/nathantsui
追蹤難分
Instagram:https://bit.ly/3eGhZFX
Website: www.nathantsui.net/words